广州兴发广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和瑞化妆品城、郑州中原第一城等,这些曾为整个中国日化行业提供货源的批发市场一个个都陷入了迷茫。批发老板们抱怨电商的冲击、货品滞销、店铺租金上涨......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到底这些批发商们“被面对”着哪些困局?下一步要面临的将是什么?中国美妆网特地走访了多个日化批发城,倾听他们的经历与想法。
走近不同的日化批发城,环境却是大同小异。商圈周围是因连带效应而聚集的临街商铺、临时建筑,周边的交通、物流让人压迫感甚强;商圈内部是一个小格一个小格的档口,满满当当都是无序堆砌的商品。
都说生意成交与否与心情严重挂钩,这样不利的环境下,日化批发城凭什么存活?
洗护、洗涤类还有老本可吃
“网点数量变化不大,但是销量萎缩了,利润也变薄了。要说现在市场上走得还顺畅的就是洗护和洗涤类,所以大部分在和瑞化妆品城的店都有做1个及以上的洗护洗涤品牌。”湖南文达美业总经理杨正文说道。
专职分销霸王、蒂花之秀等洗发水的批发商表示,而今批发城要巩固好洗护、洗涤类的市场份额,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在于“向下沉”。积极开发乡镇市场,运用车销等与乡镇的C类CS店、小超市、小卖部一一对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洗涤及洗护品类还能在批发城内走好量,杨正文认为是消费者的惯性思维造就了这一消费路径,就像生鲜超市多火也没将农贸市场取代掉,百强CS店无论品类多全也没将其他CS店、小超市等挤兑掉。但护肤、面膜等品类受到电商的冲击是绝对的,批发城内流通的护肤品类在市场的表现江河日下。
“按以往做生意的方法,这类流通批发商必定被架空。批发城内这样的生意人多了,批发城肯定会垮,时候未到而已”,长沙恒丽坊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助文表示,当下批发城内的“坐商”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
冯唐已老,转型困难重重
批发商转型必定要面对的就是经营成本的上升。在传统的批发市场商业生态链条中,批发商的利润率非常低,盈利靠走量,即所谓的“薄利多销”。一般批发商的毛利都在10个点以内,很多产品甚至只有2到3个点的毛利。在这么低的毛利的情况下,经销商将难以承受转型带来的市场开发和维护的额外费用。
“我们转型,外力的帮助不可缺。”兴发广场一批发商解释道,在开拓市场的物流与人力成本上,厂家若没有半点服务意识,批发商的转型只能有心无力。另外,厂家提供的管理和经营思路也格外重要。
强调外力作用对转型的关键性,反映的正是这些批发商自身经营思路上的短板,这与批发城内做生意的群体相关。
“普遍都是60、70后守在这里,我们知道外面的趋势,不过都到儿孙满堂的年纪了,懒得折腾。”河南批发市场内批发老板任志强的话也许很能代表部分转型难的经销商的心理。
另外,在湖南高桥日化城内一批发商的话则更为直白,“我们以前都是卖方市场,客户直接找上门,求着我们卖。现在让我们走动都算了,求着别人买货,心理上根本接受不了。”
而超丽商贸总经理南敬超则认为,互联网才是压垮日化批发城的最后一根稻草。
批发城或许就和互联网“八字不合”
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必定不小,行业“老司机”朱向兵更是大胆下结论道,将来线上会占到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线上那么有前景,批发市场为何不蹭线上的光?
有档口老板用“做电商找死”来形容互联网与批发城结合的尴尬。更具体地解释:用零售的思维很难做批发生意,因为批发是以价值为驱动,而零售是以体验和服务。
在批发城内,大部分商户没有工厂、没有固定的品牌,靠的是“炒货”,也就是从一个更低价的批发商手中买货,再倒卖给下家批发商。若是大家把商品和价格透明化放在网上,无疑是砸掉自己的生意。
同样,在批发市场流通的品牌要电商化,风险重重。淘宝上仿货的现象并不罕见,作为消费者,假如根本无法判断,也不在乎哪家是官方授权,只看价格的话,那么受损的是品牌连同这些批发城内的批发商。
“不做电商,我们在等死”,大部分档口老板是有觉悟的,可就是无计可施。
精彩评论
- 该资讯暂时没有评论 -
王欢业
没说到点子上